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酸浆面 ...

  •   酸浆面

      正在恍惚之间,侧窑的帘子一掀,进来一个小脚老婆,提着一个冒着热气的罐子,往炕上一搁说:“这个你肯定喜欢吃,有病更要吃饭,那些汤汤水水的不中。闺女,你看咱家乡的饭食中不中。”把那稠酒罐子挪到了一遍。不是馨香,酸酸的直呛鼻息,似乎撞开了新华脑髓中的梗阻,兴奋使这个病中女孩一跃而起:“酸浆面!”不等老婆倒到碗里,抱起罐子就喝了一口浆汤。随赞一句:“真趋坦!”
      驴娃他娘赶紧说:“好闺女呢,慢点,俺给你盛到碗里,慢慢喝,慢慢品。”
      新华不好意思的赶紧拿手巾抹去满嘴的浆糊,拿起盛好的面碗,接过驴娃他娘递来的筷子,连喝带扒拉,一会儿功夫,喝了三碗。不讲原则、不问来由就接受别人的东西,这在李新华还是极少的事情。脑门出汗、有点饱噎,愣愣的看着驴娃他娘。她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要说来农村艰苦,半年多来吃不饱、吃不好,也不至于为这点酸水浆糊失态呀。
      “味道咋样,是不是地道的河东味?”驴娃他娘瞅着新华的眼睛说。
      李新华不由自主地重重点了两下头。她认得驴娃他娘,就是那个被驴娃挡住不让斗争的河东地主老婆。本不该理会、不该喝她这口面、更不该响应她对酸浆面的赞美。但那面的滋味里融化着一种感情、一种父辈的教诲、一种扎入她心底里的叫“恩情”的东西,使她违反了当前的“原则”,强扭着她的心。
      从她打小刚开始能吃饭,家里的灶房就常做这种酸浆面,父亲极爱这口,不吃不行,闹的大人孩子都喜欢上了这口。她很小就跟炊事员学会了做酸浆面。困难时期,家里的灶房撤了,她就试着给父亲做。有那么点那味,但不如小时候喝的地道。其实那吃食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发了酵的绿豆浆(实在穷红薯浆也行)、拌上面糊糊、捞上一筷子煮好的面,再配上点切碎的新鲜蔬菜、葱蒜、花椒,油辣子最好。也就是老百姓、穷人、最受累的苦力人的饭。新华父亲说:酸浆、豆汁、卤煮、泡馍都是中国最底层受苦力的劳动人民创造的饭食,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但是它入味、顶饱、解乏。吃它、爱它,才能真正了解和深爱中国的老百姓。
      父亲是在开辟河东抗日根据地工作时爱上这口的。开始吃上这口面还有个故事。八路刚打过黄河开辟河东根据地时,粮食给养不足。当地有家姓何的士绅,听了根据地新政府的动员,打开粮仓,任由八路军担粮,八路给他开借条。他说只要你们打跑鬼子,不让他们祸害糟蹋百姓,这粮食俺白送八路军,总比让狗日的鬼子抢走强。新华父亲感激不尽,与何士绅把盏促谈,原来这士绅也是京城学子,同校同师,两人论起师兄情谊,彻夜长谈,评时论道,怀旧忆趣京城市景,不约而同的谈到风味“豆汁”。何士绅说道:“你要是喜吃豆汁,俺们这里有一样饭食与豆汁品式相近,但比豆汁味美百倍!”
      “噢?竟有此事?”
      “立时做来就可尝尝,家常饭,都是常备常吃的。”
      午夜时分,一声招呼,一会儿工夫,一个小媳妇把热腾腾两碗酸浆面就端上来了。
      何士绅说:“俺这媳妇十里八乡数她的酸浆面做得好,没有比过她的。”夸的小媳妇臊红了脸,说了声:“长官要想吃就常来。”
      新华父亲吃得满头大汗,从此爱上这口,只要在这村驻着,就不吃灶上饭,要上饭票就奔了何家。何士绅笑说:“这酸浆面算不上正经饭食,你要交饭票就别来这里吃。”
      新华父亲不管这些,吃面聊天,放上饭票,出门打仗去了。
      这个故事,新华听父亲讲过多遍,耳熟能详,记住了中国有个河东、河东有酸浆面、酸浆面属何家的小媳妇做得最好吃。父亲说当初咱家灶房用的也是河东炊事员,但做出的酸浆面味道还是不如何家媳妇。新华就打心眼里想着盼着什么时候能吃上何家媳妇做的酸浆面。
      “您咋知道我爱吃酸浆面?”天大的疑惑,新华瞅着老婆的眼睛,总算开了口。
      “那天俺看见桂芝娘给你们灶上送酸菜,听见你问,有发酵的酸菜汤吗,桂芝娘说,发酵的酸菜汤都起白沫子了哪还能吃。你说,‘要是能用它做碗酸浆面就好了,下巧儿的不行。’”
      “我就是那么一说,没指望用酸菜汤做酸浆面。”
      “你那一说可把俺乐坏了,若寺沟有个爱吃酸浆面的老乡……”
      “我可不是河东人。”
      “‘下巧儿’河东人最爱说。”
      “哦—,那是我爸爸见我爱吃酸浆面,常给我说的一句口头禅,弄得我也丢不下了,不时就冒出来了,同学们都笑话我呢。”
      “吃俺家酸浆面的那个八路军,也就跟俺学会这一句。你跟他说的一模一样,音儿都不带差的,半个河东味。”
      新华想起,父亲讲酸浆面的故事时说,每次到何家,赶不及的就叫赶紧上酸浆面,何家小媳妇就忙着拌浆、擀面,端上来笑着说:“真个下巧,这面就真赞?”父亲就问:“下巧儿是什么意思?”何乡绅说:“乡下人土话,说你嘴馋,别听他瞎嘞嘞。”父亲说“下巧儿、下巧儿,我就是下巧儿这口,真趋坦!哈哈。”从此不但喜吃酸浆面,还记住了“下巧儿”这句方言。但是何家小媳妇直笑他“下巧儿”说的怪,带有浓重的新华父亲家乡味,尤其后面的“儿”音。以后一吃酸浆面,父亲就和新华说这句,后面再跟上一句:“没有根据地的人民,哪有今天的胜利呀!”
      新华极聪慧的一个姑娘,马上就问:“你姓何?”
      “俺不姓何,俺婆家姓何。”
      新华激动、兴奋:“我是他的女儿!”父亲给他讲完那故事后说,什么时候见到何家的人,都要怀着一颗感激的心,新华牢牢记在心里。
      老婆倒不激动,笑着说:“俺看出来了,真像你爹!一句‘真趋坦’,跟你爹的口音一模一样。他吃完了一抹嘴也是这一句。你爹英武标致,女儿也俊得叫人心疼。”
      除了那句“下巧儿”,父亲的家乡口音很重,新华虽说得一口京城普通话,却耳闻目染得了父亲的一些“真传”。
      “你咋到这里来了呢?”
      “咳,说来话长。解放后,地也分了、房也分了,公婆也殁了。俺家那口子胆子小,架不住地主分子帽子的折腾,没几年也随他爹娘去了。俺娘三的日子越发难过,俺把那苦命的闺女嫁给了来俺镇上打工的段永祥。那女婿看俺娘俩实在过不下去,给俺指了一条生路,投奔他陕北老家。俺想,那里虽是山区,不如这平原富庶,但总是天高皇帝远,又是老根据地,好人多些,折腾少些,少受些折磨,也好保住何家这一根独苗。就让永祥写了封信给他爹。他爹段德盛,亲家求助,怎么着也要照应一下。段家在若寺沟也还有些声望,提出迁户的申请后,村里多数人也没说什么,老贾说不能总是这样,说迁来一户就多一户,得有所表示,得给这村里带来点建设。俺把老家的房子、家什全卖了,买了一头大白驴,驴娃牵着,俺骑着,走到了若寺沟。那不,驴圈里最壮实的那条白驴就是俺建设的。俺那牵驴的小子就被若寺沟的人叫成了驴娃。”
      沉默。
      新华不知道说什么好。由于驴娃娘俩的特殊成分,对于娘俩在这村里的一些情况,知青来这村里后多少有一些了解:开始还平静,运动一来,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也不能幸免。村里人本不想折腾这些事,天天受苦熬煎都保不住肚饥,谁还愿意管这些毬事。可是架不住公社革委会三番五次派人来抓阶级斗争。这山村统共就俩地主,白家是六姓之一,谁也抹不开面子。驴娃他娘背着个“分子”的帽子,又是外地人,开会时胡乱把驴娃拉出来说几句就算完事。可是知青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把城里的那一套也搬到乡下来。元兵、邢飞和新华曾经想组织一次批斗,给驴娃老娘糊高帽、坐飞机、绕村一游。几个知青到了驴娃窑前,驴娃握着镢头守在门前,拼死阻拦,知青哪怕这个,在城里见过的阵势比这大多了。打的鸡飞狗跳、人呼驴吼,几乎闹出人命。驴娃吼叫着,撕裂的嗓子哭喊着:“娘!娘,俺们跟他们拼了。”那尖利的声音钻透了若寺沟的每一个角落。村里人哪见过这坛仗,同情心都倒向了驴娃。老贾、老申、老胡、李宝财他大李茂林、段永贵他大段德盛一拨干部老汉过来挡住了元兵他们。老贾说了一句:“消停些!孤儿寡母的有什么好斗的,不怕造孽!”山沟里的受苦人不问什么原则、不听什么指示、更不管什么运动,他们只认天理人伦、天地良心。贫下中农都不斗,共产党员都不管,知青们心想我们不都是为你们来着吗,不斗算了,自讨没趣,恢恢的各自回窑。驴娃回窑大哭,哭得驴不吼、狗不吠,娃们悄悄的躲在娘的怀里。驴娃他娘倒没什么,照样和村里婆姨谝闲传(pǐan hán chúan),照样给知青送吃食,即使知青不搭理。文莉悄悄和新华说:驴娃他娘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当心,好戏在后面呢。这不,又给新华送酸浆面来了。
      新华明白,文莉说的好戏是当心老太婆拉拢、腐蚀知识青年。她如今知道驴娃他娘就是父亲说的何家媳妇时,百感交集,你让她当心什么、警惕什么、又恨什么!那是八路军的恩人、父亲的恩人、病倒在炕上的李新华的恩人。可是她又是地主、地主分子、地主婆啊,要踏上一只脚,时刻防止变天的阶级敌人啊!她学的原则、语录、大道理,到这里怎么这么别扭了呢?她不敢现在就去推翻那些理论,但是她的感情已倒向了一边。
      小羊羔咩咩叫了一声,似乎睡醒。两人都感觉眼眶里攒着泪花。
      老婆握过她的手,那么温暖,她没有回缩。
      “把身子好好养好。你爹要是知道俺在你身边,还病成这样,会怪俺的。”
      老婆不诉苦、不说委屈、不问当大官的新华她爸在哪儿高就。把新华当亲闺女似地问候。新华悔的抽泣起来。
      “闺女,别哭,有干娘在,一定能把你的病治好!”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酸浆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