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3、第 73 章 ...

  •   年根的时候,杨梅梅的三娘张雪回家来一趟,送了许多东西来,听说是粮票也要作废了,所以她把手里的票都换成了东西,吃不完就送一些回来。前几年陆续有一些票已经作废了,不过粮票一直还可以用,现在连粮票都要作废了,看样子“计划经济”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张雪正在屋里和杨奶奶、杨妈妈说着话,她说最近她要去一下丈夫那边,他那边有点事需要她帮忙,怕过年的时候来不及回家,提前说一声。三人正说着话,二奶奶突然过来了,她表情有点不太好,跟杨奶奶说:“连胜叔去了。”

      杨奶奶吃惊:“没了?”入冬后一直没见人出来,听说是不太舒坦,大家也没当回事,毕竟入冬后老人本就出门少,而且有点头疼脑热很常见。

      二奶奶点点头,情绪不高。连胜是跟太爷一个辈分的,但比太爷年龄小。杨奶奶凝神算了下,不确定地问:“连胜叔今年刚过七十吧?”

      二奶奶点头,“刚七十。”说着抹了把眼角,“作孽呢,我听说他家里没给他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的,饿了好久,帮忙换寿衣的说人都瘦得剩一把骨头了,最近冷的水缸里结几层冰,他屋子里的炕洞没一点灰,这一冬根本就没给他烧炕,人硬生生冻死饿死的。”

      二奶奶年龄也大了,很容易代入老人的角度,不免有些兔死狐悲之感。她越说越伤心,拿着手帕“呜呜”哭起来,“都说‘添口如添刀’,一刀一刀割的都是爹娘身上的血肉,从尺长养到成人,给盖房子,给娶媳妇,给看孙子,自己一身血肉,连骨头渣子都奉给儿子了,老了病了没用了,就成了老厌物了,东家不要,西家嫌弃,一顿半碗粥都不愿意给,硬生生饿死了,冻死了,连桥底下讨饭的叫花子都不如……”

      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子凝住了,一时间大家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张雪不太回来,对村里的人不熟悉,疑惑地看杨妈妈王英。王英虽也是嫁进来的,不过常年住在村里,几年下来,对村里的人还算了解。就低声跟张雪解释:“跟二妈家隔了三家,养了五儿一女,听说是跟着老大家过的。以前他们老两口自己住老屋子,他家老太太去年没的,他被照顾惯了,自己不会做饭收拾,所以村长做主让他跟着大儿子家过。”杨妈妈也有点说不下去,“这才一年……”

      “五个儿子呢,还能把老人给……这样了?”张雪咋舌,这内容太骇人,她都不敢说出口。算算时间,正是困难时期那会儿,能养活五儿一女,父母肯定是吃了大苦的。村里讲究养儿防老,所以没有儿子的人家会被骂断后、绝户头等难听的话,可以想见,当年养活了五个儿子的杨连胜是怎样的挺直腰板的骄傲,结果却落得冻饿而死的结局。

      二奶奶哭了一场,心绪平静许多,擦干眼泪,有些不好意思地拍拍杨奶奶的手,说:“下午喇叭响了,你家当家的估计要过去主事。咱们也准备准备去帮把手。”二奶奶情绪还是不高,说话有些丧气,“活着的时候不好过,总要他走得好好的,这辈子就这样了,但愿下辈子别碰上这么一群畜牲不如的白眼狼了。”

      二奶奶说着,想起来问:“咋没见你家当家的?”

      杨奶奶给她倒点水喝,“听说街上来了一家磨香油的,说是去买瓶香油,过年拌凉菜用。”

      “那个香,是比菜籽油香,拌凉菜好闻得很。”二奶奶有些不好意思,就想转移话题,说起香油来,“他们用的瓶子跟吊针瓶子差不多,上面有个橡皮塞,等买回来,你切一截扫帚棍戳在上头,倒香油的时候不用取塞子,从扫帚棍中间那个孔滴,就不怕一下子倒出来太多了。”

      “哎,这办法好!等他买回来我就用上。”杨奶奶见她喝完水,情绪好多了,也放下心来。二奶奶提出要回去了,杨奶奶照例留了留,就送她到门外。杨奶奶回家来翻柜子,丧事也要行礼的,她找了两块深色的的确良料子放着,又催杨妈妈去街上给杨红岩通个气,“让他下午早点回来过去,今晚上灵堂就要搭起来,明天还要去打墓吧。”墓地向下挖了之后,要向内挖墓室,有点像打洞,所以挖墓一般都说打墓。

      “应该打好了,去年打他家老太太的墓的时候应该一起打好了。”当地讲究夫妻合葬,没有特殊原因,一方去世的时候,打墓都是打连着的两个墓室,下葬时封一个墓室,另一个墓室就在旁边,没有封死。

      “那还好,只挖开就行了。不然大冬天的,地都冻实在了,实在不好挖。”打墓一般都是村里身体好的青壮去,要有打墓的经验,也要八字旺阳气盛的人。

      今天是阴天,没有出太阳,太婆就在炕上暖着。刚才听到动静,但听不真切,听着安静下来了,就隔着门帘问杨奶奶:“桂啊,我听见谁刚才哭哩?”

      杨奶奶就扬声说:“村里连胜叔去了,刚才二嫂子过来说起来,心里可惜就哭了几声。娘,没啥事,你歇着,我们去帮忙看看。”

      过了会儿,太婆有点惆怅地说了句:“……就走了啊,又少了一个了。”年龄大了,熟悉的人就越来越少了,都走了。

      谁都没搭话,不知说点什么好。过了会儿,太婆又精神了,问:“这天冷得很,你们都去帮忙去了,让梅梅在家里吧,我看着她。”

      杨奶奶就告诉她:“我娘家那边,海浪和海星在街上摆了个摊写对联卖呢,梅梅跟去玩去了,她现在一准儿叫不回来了。”田海浪和田海星从小跟着爷爷练毛笔字,写得着实不错,往年见有人摆摊写对联,但自己脸皮薄不敢去,今年长大了,不止敢提,都敢去摆了。家里人也没指望他们赚多少钱,就想着锻炼锻炼胆子也不错,就让他俩去了。毕竟还是孩子,家里人不放心,让他俩先来小杨村找杨爷爷,帮他们看管一下,别让人欺负了去就行。

      “咱家梅梅也开始学写字了,她没说跟着一起卖啊?”太婆开玩笑地问。

      杨奶奶就笑:“咋没说?跟她爷说她也要卖对联赚钱呢,她爷哄她先多学一些字,好好练一年,明年带她去写对联卖。”

      “那明年真带她去呀?”太婆也笑起来。她儿子她还是了解的,爱面子的很,可不能答应去街上摆摊卖对联去。

      “到明年她早忘记了。”杨奶奶把杨爷爷的打算说出来。

      杨奶奶看看时间不早,就去灶房做晚饭。冬天的阴天,真是连骨头缝都冷起来了,这种天气,就想吃点暖和的,杨奶奶去地里割了一点韭菜回来,打算做韭菜老鸹撒。菜地里那一畦韭菜,撒了草木灰,还搭了小塑料棚,盖的草帘子保温。杨爷爷不知从哪里听说,现在有一种冬天也能种蔬菜的方法,叫大棚菜。给地里搭棚子,覆上塑料膜,盖上草帘子,有的人还会生炉子加温。杨爷爷没法搭大棚子,就用废旧的扫竹棍搭出一排低矮的小拱门,上头盖上塑料膜,再铺一层草帘子做实验。白天出太阳了,就把草帘子掀开,傍晚再盖回去,折腾了好一段时间,倒是也算有点结果,这不,他家冬天也能吃到嫩韭菜了。

      韭菜择洗干净要先晾在筛子里控水,等水控干净了,切成韭菜碎,就跟拌饺子馅那种差不多。韭菜碎拌到半稠不稀的面糊糊里,面糊能舀出团,但是不能流动,也揉不成型。跟烩麻食一般的配菜烩好盛出来,准备工作就做完了,只等家里人都回家了,就可以开始煮。

      杨奶奶去门口等人,顺便看看村子北边那头,疑惑怎么喇叭还没响起来。家里办白事不能上门报丧,要办白事就先绑了喇叭,哀乐一放,村里人陆陆续续地就主动去问了。

      村里有人经过,见到杨奶奶在门口就打招呼,“四婶,晚上吃啥饭呀?”

      “做的老鸹撒。”老鸹撒是用勺子挖出来的,是和小鸟脑袋差不多大的面疙瘩,麻食因为其形状,有时被叫疙瘩汤,老鸹撒的面疙瘩可比麻食大多了,也不用一个个搓,算是一道懒人饭。老鸹是当地方言讲乌鸦的意思,撒是方言中“头、脑袋”的意思,这名字大概是因为它的面疙瘩大小、形状像乌鸦脑袋。

      “冬天吃这个暖和。”来人随口说一句,很快就转到连胜家丧事的话题,她神秘兮兮一指那家的方向,表情不屑地说:“听说兄弟五个吵起来了,为谁掏办事的钱吵得不可开交,老大说五家平摊,小的不愿意,说老人跟的老大家里,老屋子和田地都给老大家了,老大应该出大头。抬棺都只要四个人,兄弟五个还把老人身后事办不清,真是羞先人咧!”说着她用食指刮了刮自己脸皮。

      杨奶奶跟着叹了几口气,看到杨爷爷回来了,就打招呼,来人也打了招呼,道别走了。

      杨爷爷在路上遇到村里人,已经知道了连胜家的事情,但他身边还跟着杨梅梅和大舅子家的两个孙子,就没多问,只催着大家赶紧回家吃饭。

      “你们先倒点热水洗手暖一暖,我现在就煮,今天吃老鸹撒。”

      锅里的水是烧开的,灶膛里加一把柴,火烧旺了,锅里的水很快就再次翻滚起来。水里加上一点盐,手里的铁勺子在水里先烫一烫,就着盆子边一撇一挖,伸进水里一抖一晃,面疙瘩就离开勺子入了水。面糊里加了韭菜,开水一汤,韭菜越发绿了,面疙瘩也衬得更美味了。

      杨奶奶的手一下一下挥着,锅里的面疙瘩越来越多,很快就开始在水中翻滚漂浮。等面盆里最后一点面疙瘩刮干净了,杨奶奶就挥着大饭勺推开水里的面疙瘩,这时候已经是满锅碧绿了。

      冬天没有西红柿,老鸹撒的味道还是差了一筹,要是有西红柿,只需要西红柿和鸡蛋,再加一把小青菜,这锅老鸹撒就色香味齐全了。

  •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小可爱“乔之一叶”灌溉营养液*10
    明天一章晚一点发哈,等我试试别的时间。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