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 7 章 ...

  •   我对日本人的最初印象是在抗日剧情里脸谱化的,面容猥琐的,满口污秽的日本士兵,后来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生化战等等,更加深化了我对日本人的战争认识。
      战争中的日本人并不谦逊礼貌,他们残忍,堪说泯灭人性,他们将对手视为猪狗,漠然虐杀,这种思想,使他们在屠戮中国人之后,还能若无其事的生活。
      这些参与战争的日本人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登上战场的挥舞着刺刀的日本军士,他们遵循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对外战争的主力军;另一部分,是曾出现在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中的日本艺伎,她们大多是年轻女子,为了战争,贡献了身体。在南洋遗留下的日本人的墓地里,树立着一座座石碑,上面刻写死者的名字、生平,情真意切的悼念词,它们是辉煌的,灿烂的,高仰着头的,于当时大部分日本人而言,石碑下的是为国捐躯的勇士,他们就是前一部分,上战场的日本军士。
      而在高大石碑的旁,是愈发衬托得矮小的寒酸的木碑,那是艺伎死后的栖息地,这俗世太肮脏,太痛苦,太不堪,她们苦苦挣扎,皈依佛门,战争让她们的□□深陷泥沼,只能精神超脱,洗涤灵魂。
      又一次偶然,我从《菊之刀》中了解到了日本人的战争观,日本人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对战争的看法和国际形势的认知和判断也是不一样的,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建立世界性的等级制度,让各国各得其所,这样才会有一个和平统一的世界。例如,日本认为,他们有义务且只有他们自己能够帮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得到帮助。日本人对等级制度的遵从和信仰。坚信精神力量战胜物质力量,虽然物质不可或缺,但只是相对次要的,是难以永恒的。例如,“精神可以战胜死亡”,“必胜”、“神风特攻队”,“疲倦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身体上的劳累可以让精神和意志更加坚强和斗志昂扬”。这种信念不仅在军队中被大肆渲染,在民间也一样。战败投降时也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而只是觉得“只凭借精神是不够的”。战争中日本当局可以把所有问题都用精神答案来回答。“所有的事情都在预料之中,所以不必有什么担心”——安抚民众。不管是什么事情,只有我们主动期许的,绝对没有我们被动接受的,更没有什么人能够强加给我们什么东西。正是这种意识,不投降主义形成,当1949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时,日本武士们对此不置信任,等了解到是既成事实之后,他们对天皇深深地失望,武士们决然自裁,他们只接受成功的结束,而日本艺伎们在忍受了生前的折磨后,不堪受辱,也随之而去,处于战争中的艺伎们,与她们而言,这场战争的成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不论成败,她们都将屈辱地活着,只有死亡了她们才解脱了。
      在战争中的日本人对天皇的态度:“天皇代表所有的日本国民,是日本的象征,是所有日本人崇敬的中心,是高于宗教的一种信仰”。即便战败,也与天皇无关。同样,日军将领也会利用这一点。但日本会对除了天皇外的所有人和集体进行批判,就如同他们身为亚洲人,却杀害同为亚洲人的我们,在他们的观念里,建立大东亚地区是刻不容缓的,是义不容辞的,他们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极其卑鄙的措施,虐杀虐待黄皮肤,黑眼睛同胞。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说过一句话, 这句话也是我现在想说的话,“他们应该去看看,真的应该去看看。”南洋上孤零零的坟冢,是对战争无声的谴责,许许多多的日本百姓,忍受着战争的磨难,无辜的人们,遭受着战争的迫害。
      战争与日本官兵而言,是展示自己的舞台;于日本艺妓而言,是成为附庸的无奈;与日本百姓而言,或许只是一场笑话,他们大多还过着原来的日子,平平淡淡,他们也会失去自己的儿子、丈夫、孙子,为了所谓的正义,那是不幸的。
      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到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都一点点地揭开了战争中日本武士与艺妓的故事,他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们也是渴望和平的,历史无法被忘却,日本人只能负重前行,铭记再铭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