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这下倒是把曾新平给问住了,那时候的人比较质朴,做事没什么大的计划,完全凭借自已的本能去处理事情,这一问倒是把人问懵了,是呀,为什么不直接去找呢?第二天曾新平到工地上完工后去财务结账的时候就顺带着问了一下这个事情,结果那边给的答复就是说两个人已经在隔壁村找了一个表率,也是工地上的工头,人家答应接了这个活,到时候他们会出人出力把这个事情搞定,其实也是关系户介绍。不然不可能这么快。

      在当时任何关于民生的项目从计划到实施到人员安排,从实施那一刻起就一层层早就定好了,像那种临时换人,或者像小说里面一个人改变整个局面的事情根本不存在。因为事关民生,半点都马虎不得。一个环节出纰漏,在当时那个敏感期是有人要下台的。

      这下我们新平同志就懵了,何着这事情跟自已没关系,蹦跶来蹦跶去啥也没有。所以也就没有去找那几个人,财务都说了还能咋样。

      回家后还在想这个事情,总感觉哪里不对,妻子肖氏在旁边听了问了为什么一定非要拿下这个帮别人打下手的活,在得知到真相后妻子就问他有什么办法让那边的人主动找到你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做生意,其实说白了天下的生意都是赚的”信息差”,没做过生意的以后有机会做生意的话,就按照我这个公式去套用,保证再差的市场环境下只要不是你的产品卖不出去,那么肯定是不会亏的。

      什么是农村的信息差?在当时,农民的信息渠道在于家家户户的口头相传,因为交通不方便出行的成本很高,所以农民就默契的养成了一个习惯,从众心理特别严重,看隔壁邻居卖多少,自已也跟着卖多少,而隔壁邻居看村长卖多少,也跟着卖多少,村长是跟产品贩子收多少来定卖多少!所以说只要有差价什么都能卖。这就是买卖。很简单吧!但是在当时信息传播闭塞的农村,要想知道差价,说难听点的,有些农民甚至卖了一辈子农产品,自家东西卖给谁了都不知道。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并且是常态。

      敏感的人已经发现了,没错,村长可以控制产品,农产品贩子可以控制价格,具体厂里面到低收多少钱,没有几个人知道,因为没有人会去关心。因为跟自已没关系。别觉得当时的农民不懂,恰恰相反,就因为知道知道了也没用还会让人糟心,不如顾好眼前的每一天就好了,大家平时都很忙的。所以渐渐的就养成了这样的潜规则,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只是别做的太过了就都能接受了。

      后来村里的这个土地大户慢慢的发现了这些问题,但是没办法解决,原因很简单农产品贩子不会找你,因为你没有权威,没货,其实是货不够,别人不会听你的,那么只能跟着忍者,所以在有些时期你会发现,在邻村有朋友或者亲戚的人,过节串门的时候一问起来基本就是在同时候同样的产品会同时出现两个价格,或者四到五个价格,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完全由农产品贩子一手控制。

      “贩子”一词,在2010年以后就变成了贬义词,其实在当时的农村“贩子”这个词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空手套白狼”的人也就是俗称有本事的人,并且这么多年下来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像“贩子”、“算命的”、“货郎”、“赤脚医生”等等各种极具乡土特色的名词都出现在穷人区里面,当然从字面理解他们还有另一个名词,叫“中介”,“平台商”,“风水大师”,“某知名专家”等等!开个玩笑,当然他们是不一样的,不是吗?

      工厂建到了农民自已家门口,而收货的手段还是运用老一套手法,找一个农产品贩子帮忙谈好,然后贩子把所有的事情谈好后定个日子直接把原材料拉到分厂里面。这本来就是原来的老路数。简单明了,大家开心,可是里面的那些在村里经营了一辈子的老人不开心,那些土地大户不开心,当然,唇齿相依的道理农村里面家家户户都知道,除开关系户以外。

      曾新平在跟妻子肖氏聊天,就一直要思考这其中的问题关健点在哪里,反正怎么想也想不通。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他们来找我?这还能有什么方法吗?村里都是老实人,有什么办法呢?太阳照常升起,白天照常去做工,偶尔跟村里面的老人开始聊着天,眼看着工程慢慢进入尾声,92年刚过93年开始了,眼看着一个个现代化大型设备慢慢进场,慢慢的也就没有他什么事的,再过段时间就工程结束了,他就带着他的徒弟们回去了,所有工程结束了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