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词中女皇:李清照 ...

  •   柳永长叹一声,对于天幕中人所说得话,将信将疑,倒并非对他词中的思想转述错误,只是夸赞太多,让他有些不好意思了。

      “先生谬赞了。”

      “柳耆卿!”

      后世对于柳永的八卦并没有太多,他就像一个始终游离于传统的边缘人物,除了《乐章集》,除了词与歌妓,他似乎不剩下什么了。

      “柳三变,可曾想到千年之后,你我始终是平分秋色,你是婉约派的代表,我是豪放派的代表。”

      苏轼是声音传到柳永耳中,他愣了一下,不知道说话的人是谁,在后世中,两人的词各有千秋,但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

      他们却几乎不会有任何交集。

      一个恰是风华正茂的少年,一个却是穷困潦倒的暮年,柳永去世的时候,苏轼不过才十多岁,才未显名未露。

      “你是何人?”

      “某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世家眉山。”

      柳永皱眉,他还是不认识,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能让我听听你的词吗?”

      一首大江东去就被唱了出来,柳永都震惊了,他想不到词还能这样做,这样的豪迈大气,一点都不逊色于诗文。

      “你的词和特别,我从未想过词还可以这样写。”

      这是实话,柳永对词做了很多创新,对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柳永之后,接过他创新接力棒的就是苏轼。

      苏轼以诗为词,扩充了词的写作范围。

      两人都是词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两个词学的顶峰在这一刻终于相见,两人各自阐述了自己对于词的观点,苏轼本来对于柳永的词学观点是有所了解的。

      但能亲自交谈却更能吸引他。

      而对于柳永来说,苏轼应该属于他的晚辈了,他没有机会去了解苏轼的词学观点,如今有这样一个机会,他觉得很新奇。

      两人的词学观点并不相同,一个重视词学的音乐性,柳永变小令为长调,增强了词的抒情性与叙事性。

      一个以诗为词,重视词的文学性和抒怀性,使词不再拘泥于儿女情长。

      两人可谓相谈甚欢。

      两人对于词学的论述使旁观的文文等一帮师生大开眼界,这样的学术大佬论战交谈的画面,可是难得一见的景象。

      几乎都在屏息静气,大气都不敢出,唯恐错过了其中的精彩画面。

      直到文文的麦克风里传来领导的声音,文文才不情不愿出口打断了两位大佬都交谈。

      “我能知道我最后的结局吗?”

      柳永早已于仕途上没有太多期望,一生沉沦下僚是他注定的命运,他曾经试图反抗,但可惜的时,他失败了。

      柳永原名柳三变,三变出自《论语》: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君子有三种变化,远望神态庄严,来到面前温和可亲,听他的说话严厉不苟。”

      他的父亲是南唐时的监察御史,入宋后,官至工部侍郎。

      他出生于有深厚儒学传统并以科举进取的仕宦之家,这决定了他也如父辈和长兄一样走向以科举入仕的道路。

      然而他的命运却并不像他的父亲所期盼的那样,他的仕途坎坷,最终走了一条民间通俗文艺创作的道路。

      和苏轼、王安石不同,他们的理想虽然破灭,但他们是有传的,宋史中有他们的生平事迹,野史之中也不乏他们的传说。

      可是柳永于史无传,他的生平不需要被记载,他的死亡也无人注意,他不曾位列九卿,也没有亲密的弟弟挂念。

      如同浮萍一般飘零,在身死之后,只有那些曾经演唱过他词的歌妓还记得他,留下了“众女合金葬柳永”这样浪漫的传说。

      “柳耆卿的一生是悲凉的,也是凄美的,但他至少见过繁盛的宋朝,而另一位婉约派词人,一生坎坷,更是无人诉说。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的词人,便是北宋末年的词人——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文人,她留下了文学世上独特的一页。”

      “北宋?!什么意思?”

      王安石和苏轼都问出了这个问题,宋国便是宋国,为何单单多了一个“北”字?

      一股不详的预感在两人心底升起,他们好奇答案,却又畏惧答案。

      “北宋王朝在苏公逝后25年被金灭国。”

      “金?那是什么?”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国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在上京会宁府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

      先灭辽朝,后发动靖康之变灭北宋。”

      “既有北宋,是否也有南宋。”

      “是。”

      “根基尚存,便还可以反攻,一雪亡国之仇。”

      文文和众学子一时没有说话,不知道剩下的话该不该说,但最终还是选择将历史告诉了三人。

      “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南宋不乏志士仁人,奈何帝王不允,奸臣当道,忠臣被冤屈,志士抑郁不得志。”

      “为何不允?”

      王安石想不明白,社稷宗庙,是立国之本,纵使一时被迫南迁,也要思念故土,重振河山才是。

      同学乙:“因为南宋这位君王本来并非君王,只是钦徽二帝被虏,群臣才举他为新帝,试想若是这两位回来了,还有新帝的位置吗?”

      王安石沉默了,他不得不承认这位少年的猜测很有道理,利己利私本就是人之常情。

      但个人利益与国家社稷相比,又值什么呢?

      他想到自己变法的决心,想到那些为了让国家强大富强而殚精竭虑的志士,想到他们所做过的这一切努力。

      似乎觉得有些可笑。

      “李清照,一生有很多咏梅词,她的人生也如梅花一般,傲骨不屈。

      我们喜欢李清照,是因为她的才气,却也因为她的豁达,她的勇敢。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李清照不卑不亢,凭借着自己的才气为自己在文学史上争得了一席之地,直到今天,她的名字仍然值得被纪念,在水星上就有一座山以她的名字被纪念。

      有人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

      同学甲:“李清照,宋代著名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父亲李格非是当世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 ,与丈夫赵明诚有过一段幸福时光,后来金兵入据中原,留寓南方,丈夫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文文点点头,接着补充道:

      “李清照是‘一代词宗’、‘词中女皇’,更是大诗人,大散文家,大金石家,还是书法、绘画的一流高手。”

      说到这里,有学生吐槽道:“话说宋朝的文人都技能点点满了吗?好像都是全能型人才,东坡先生好像也是文学、书法、绘画等多方面齐开花。”

      苏轼虽然没懂里面部分词语什么意思,但他能听出来这是夸他的话,因此格外高兴。

      文文继续介绍说:“李清照生活与两宋之间,了解她的诗词对于解读两宋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她出生的那年苏轼49岁,司马光完成了巨著《资治通鉴》。

      在她两岁的那年,朝廷重新启用了苏轼、司马光等人,新法就被废除了。

      在她三岁的那年,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一年四月,王安石去世了,九月份的时候司马光去世。”

      王安石愣了一下,他和司马君实斗了一辈子,没想到到最后两人却于同一年先后辞世,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他们是朋友,在文学观点上,两人见解相同,都欣赏对方的才能,少年相交。

      他们是政敌,水火不容,王安石求得是富国强兵,求强就必须变法,哪怕会触动所有官僚集团的利益,也得变。

      司马光见到的是百姓离乱,是与民夺利,他求得是安,是社稷安稳,是百姓安居。

      他们都没有错,可他们还是斗了一辈子。

      这或许就是缘分吧。

      苏轼一方面唏嘘王安石和司马光,可另一方面,他也没想到自己会有重新得到重用的一天。

      这或许就是人生的际遇无常罢。

      “十六岁时,她便写出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样千古传诵的名篇,有那位同学愿意来背诵一下?”

      同学丙:“常记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完整地记叙了整个游程、游兴、游感,既有感情的跌宕起伏,又有场景的动静结合,表现出豪放潇洒的风姿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同学丁:“还有整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具有平淡之美。”

      苏轼:“确实是一首好词,语调清新,寥寥几笔,就将一副荡舟晚游之景描绘地淋漓尽致,李格非有此女可堪传业,后继有人。”

      文文:“十八岁,嫁给了赵明诚,当时的赵明诚是太学生。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辞世,享年64岁。”

      苏轼听到自己会在这一年辞世时,心中还有些许惋惜,看来不能亲自和这个天才般的女词人会面了,如果有机会,他真希望能够和她交谈一番。

      “在这一年她写出了《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等诗词,

      此词是在对桂花赞叹时,为其遭忌,深鸣不平,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之忧。”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词中女皇:李清照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