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对抗 ...

  •   听到这里,我用精心策划的动作微微一笑:
      “根据我的经验,当来求助的警察抱怨连连、言之无物的时候,就说明条件已经全部给出,就等你推理了。”是啊,也该名侦探登场了。我“飘柔、潘婷、海飞丝”三合一地一甩头发,“你的要求,我明白。不过是……从芸芸众生中,找到那个人。好吧,不管这片海域有多深,我都能帮你捞起那根针!”
      听罢我充满气魄、抑扬顿挫的现代诗朗诵,A探长一脸呆滞,愣愣地看着我,僵硬,眨眼,又眨一下,机械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你很不服嘛……
      “罢了,你这样也是正常了。我听说过前面的十几个案子,虽然你号称请客不掏钱十恶不赦,但我也知道他们对你做了什么,导致你对我们推理迷这个族群如此不信任。但是,请不要看错了,我可不是那不懂装懂之辈!当然,除了偏见之外,也许还有别的理由引发你的傲慢。”我沉吟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地甩出一句,“其实,还有个漏掉的证人。她可能和嫌疑人近距离接触过呢。”
      A探长身子“呼”地前倾,动作猛到直撞在桌子上:
      “谁?!”
      “案发楼22层,这种高度多半有电梯;那人能那么快逃离现场,多半要坐电梯;电梯中,多半有电梯小姐;她多半在那个铁匣子中邂逅了我们的嫌疑人……”看A探长表情,我一个急转弯,“当然,这位女士的存在,多半建立在物业公司基本靠谱的基础上。”我其实很会看人脸色。
      A探长慢慢地靠回去,歪头斜睨着我,一脸不屑。
      “很好。”我恬不知耻地说,“对不起,刚才只是一个小小的测试,那‘别的理由’已经找到了。可能是我之前不时爆出的一两句瞎扯的闲话,让你觉得我这人不太着调。其实,那都不是认真的,我胸中一直对案件的走向有所预感并全盘把握。我会那么做,主要是为了活跃活跃气氛,增加点小情趣,给你充当个捧哏的角色,让你不至于像相声贯口似的一背几千字。有个人搭话,讲述者也有激情和被重视感,免得大段叙述看腻了读者,还以为你这个人物是台开关坏掉的吱啦吱啦的录音机。”
      A探长扁着嘴巴眯起眼睛,看来是不信。你不信?哼,我也不信……
      “既然你来找我,我们就是合作关系。如果目的一致的搭档却不能互相信任,是没法做事情的。”我不想再自毁形象乱开玩笑了,至少短时间内不会,“我很清楚,你并没有告诉我全部的线索。其中一些,也许你觉得不重要,便没有讲给我听;而另一些,我怀疑你刻意隐瞒。你在试探我,你想看我能不能自己发掘出来。”
      “噢?你说说看。”
      看他迅速地反应,明显精神起来,并摆出一副对抗的架势,我就知道猜对了。看来我得露两手,以赢得探长的信任。
      “第一,那根竹竿。在影像资料里,它好像从没出现。摄像头照到了那么多东西,唯独没照到那人拿着它进出。你也没提过,它到底打哪儿来的。”
      A探长用“你果然够细心”的正色点着头:
      “那东西不是带进来的,而是本来就有的。开发商建设以及住户装修,有一些边角的废料,比如小块的板材呀、缺角的地砖呀、剩下一个桶底的油漆呀,扔了可惜留着没地儿,就都在天台置顶了。”
      “你说的那些就算了,可是竹竿,竹竿也算装修建材?那这楼是不结实。”
      “竹竿是个特例。那楼20层,住着一个蛋圆形脑袋的老太太,平时除了爱打毛线,就喜欢在屋里养丝瓜……”
      “妈呀,这都什么人哪?合着这世上不正常的,全住那楼里去了。”
      探长不理会我的评论,很严肃地继续:
      “因为是爬蔓儿的植物,她便找了几竿竹子,搭了个供它攀援的花架。最后剩下两三根,想留作备用,就也扔在楼顶了。”
      “可是,如果竹竿本来就该在那里,你又怎么判断留在现场的它一定和案件有关?”
      这一下回马枪,杀得A探长肃然起敬:
      “这一点,我们问过竹竿的故主。那老太信誓旦旦地说,她把竹竿紧紧地捆好了,整齐地放在天台的另一个角落。所以,不可能它自己脱出来,又被风吹到我们发现它的地方。一定是有人把它抽出来,拿过去,想派什么用场。我对这个判断有信心,因为那老太的证言非常可靠。她一看就是个严谨缜密到偏执的人,身上有一股让人不得不相信的力量。”
      “是,长成那模样、有那爱好的,我也相信。”我低头啜了口茶水,有些阴暗地说,“可是,这个案子,并不像那老太太一样,令你深信不疑吧?”
      “你什么意思?”他按下眉头,比我更阴暗。
      “你一直让我去找那个神秘男人,可是,找他干什么呢——如果你不能百分百确定他就是凶手的话?我可不想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力、下了多少功夫,最后帮你抓到他了,你还在困惑‘人真是他杀的吗’。现在,几乎所有的线索,都在指证一个真相:有个人,就是这个男人,蹲在天台围栏上,瞧准范先生走过来的时机,用竹竿拨落22层的一只花盆,让它砸在他头上。这是谋杀!这个手法,有那么多事实证明,或者再多几条证明,也不能解开你固执的心结。你始终认为,用这种方法去谋杀,真的能成功吗?难度也太大了吧。或者退一步说,侥幸成功了,可是谁会预期它就能成功?谁会策划这么小概率的事情?比这简单的方法多了。比如说,他那么爱跟踪,之前范先生又酷爱夜生活,晚上从停车场出来,三四点钟了,深更半夜,人烟稀少,他完全可以跟在后面,在他进小区之前,一块板儿砖解决问题,费这个劲呢?正是这种潜藏在你心底的不确定性,给你制造麻烦,影响你的判断,让你意兴阑珊。要是你坚定一点,那人可能早找着了。我绝对不希望一番运筹帷幄之后,把那人带到你面前,你还是这副‘我也没把握,我估计一会儿就把你放了’的鬼样子。”
      “那好。”A探长似乎有点受不了我的语言风格,“你要怎么说服我,有人在用这么异想天开的方式犯罪?”
      “我可以引用老一辈逻辑主义革命家福尔摩斯先生的名言,说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再匪夷所思也是真相;我也可以告诉你,当代日系推理小说中,比这异想天开的法子有得是。但那都没意思,我要用中国古典文化说服你。如果你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且用的是全国□□材的话,你一定学过那篇课文,陈康肃公和卖油翁的故事——油如直线般滴入葫芦口而不湿铜钱,神乎其技吧?但是,‘无他,但手熟尔。’”
      “你是说,熟能生巧?”
      “不错。这个手法的实现,必然需要同样或近似环境下,反复多次的练习。关于这练习,我们有证据,小区里集中掉落的花盆。这一定是他做的,他放弃跟踪开始不定时出没,与那么多花盆的陆续砸毁,都在案发前几天,有一个时间上的重合。当然,还有个更直接的证据:如果他真的在四大楼顶进行过巡回演练的话,一定留下过脚印。案发楼除了当天最新鲜的脚印外,一定还和其他三栋楼一样,留有近几天的次新鲜的脚印。这个细节你没告诉我,是等我自己猜吗?”
      A探长搔头讪笑:
      “可你猜出来了。”
      “还有,掉落花盆的线索,你们搜集得很没水准。当你给的线索刚刚透露出这个手法时,你紧接着说到了花盆的频繁掉落事件。可我根本不用听个数——多少个不重要,就知道这里面有个固有矛盾。”
      “矛盾?”
      “使用这个手法,必须练习;而练习,就有矛盾:如果练得少了,无法保证成功率;而练得多了,砸掉太多花盆,小区中多半已有风闻,不会像你们调查时那样,大家都以为是自家个案。各家掉落的花盆,是个很有含金量的线索,而你们没有进行统计甄别筛选,而且数据也不完全。”
      “怎么讲?”
      “小区里四栋楼,按照一般规律,应该都是22层。他练习,应该只针对这最高层,21层往下想必竿长莫及。所以,1到21层,那些数据与本案无关,完全删去!”
      “可是,那为数不少……”
      “拜托,按照设定,你是个中年大叔耶,应该警察当过十来年,经手过不少案子了吧?别装得跟新手一样无知,那些证人是什么样子,你该很清楚吧?有些拼命往后躲,有用的线索也瞒着不说;另一些削尖了脑袋往前凑,没用的也一股脑倒给你。那些无关的花盆,也许是被宠物猫扑了而它很会装无辜,也许是被家里的孩子碰了而他不敢承认,甚至可能是听说警方在收集花盆的线索,而自己几个月前曾掉过一个,一时回忆起来却鲜明得好像就在近几天。哪个案子缺少过穿凿附会的人呢?”
      “但是,去掉那些,数量可就更少了。你说的,不够练习的。”
      “所以我说,数据不全呀。你一定漏掉了某些地方。我想,你所谓的25个,是指切实掉到楼下、砸成碎片的数量?”
      “对呀,当然了。”
      “这就是问题所在。既然能掉下去,这些人家想必都是裸着阳台的。而根据律师的说法,小区里有一半左右的家庭安装了玻璃和护栏。你有没有问过——仅限22层——那些装了护栏的人,他们家的花怎么样了?”
      “你在想什么呀?!”A探长完全瞠目,“有护栏挡着,里面的花盆又跌不到楼下,有拿它试验的价值吗?”
      “你仔细想想,我们的嫌疑人作练习,是在练习什么呢?第一,花盆的摆放位置和它落点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从花盆跌落到它掉到离地面一人多高所用的时间。这两项看似麻烦,但其实只要通过一些非常简单的最低级的初中物理力学实验,就可以得出比较精确的结论,根本无须太多练习。只要那25个排除了21层以下的之后所剩的寥寥几个,就足以胜任。需要苦练的是什么?是第三,出手瞬间的迅速,花盆翻倒的最佳受力点,选择什么样的植物最容易完成任务,这才是必须一试再试的。而试验这些,需要破坏性吗?不需要。这就是解决那个矛盾的唯一途径:他完成了足够多的练习,却没有造成相应多的破坏,所以小区居民毫无察觉。他利用那些摆在护栏里面的花来训练一击必杀,也许那数家住户这些日子每天都要把倒向护栏外的盆栽扶起来,但因为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也就不会去在意、去深究、去跟别人碎嘴子,也许只会以为花盆底不够平,或者台子有点斜,这又有什么要紧呢?”
      A探长目光闪烁,看来尚在信与不信之间。
      “这样吧,我也不指望能红口白牙地说服你,我给你两个验证的指标:其一,如果我的推断没错,那些阳台用护栏围起的家庭,他们放在那里的盆栽,也有倒向楼外的现象,而且还发生得相当多;相应的,那些阳台让玻璃封住的家庭,就完全没有这种现象,因为封死了竹竿进不去;其二,我们凶手的试炼中,还包括对植物的选择。不管是试出来的经验,还是纯理性的分析,我大胆猜测,那些砸掉的和有护栏保护没砸掉的,所有的受害花等,它们大多数的株形,你仔细观察,都是一致的!都是那种植株较高,叶片比较茂盛宽大的。这种花的重量集中在上半部,重心高而不稳,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力道,就可以应手而落,绝对是完成这个计划的上上之选。如果不采用这样的好条件,万一那魂牵梦萦的杀人时刻到来时,那花太稳当了翻倒需要的力度太大,跟你一较劲,机会转瞬即逝,可不敢冒这种险。”我督促A探长拿出记事本,“这两条,你记下来,从我这儿回去你就调查。如果不是这样,那从现在这一刻往后,我再说的什么你都别信,你就当我胡说八道!”
      也许是被我的气贯长虹震撼了,A探长乖乖地做起了记录。我不停口地推理着:
      “经过几天的集训,我们的凶手功力大增。他对花盆的落点了如指掌,能准确地估测范先生走向死亡的时间和距离,并能轻轻松松随手一拨,就让‘凶器’进入自由落体状态。实行上已经毫无问题,但还有一个前提:范先生必须自己走到那个该死的点上去!如果他就不往那儿走,你时间掐得再准,砸不着他也是枉然。按照一般人的行路习惯,大家都会贴边走,所以不用担心预备死者太往外了,却必须顾虑他可能太靠里了。如果范先生跟黄花鱼似的喜欢溜边,紧贴着阳台底下走,那可就没戏了。所以,得想个办法保证他自寻死路。这就要靠那堆纸箱子了。
      “案发那天,他特意将它带进来,还分了几层又高又广整整齐齐地垒起来,这些精力这些汗水都不是白给的,必然要有大用啊。事实上,它不可或缺。之前你描述纸箱的那段文字其实并不清楚,如果我没理解错,应该是这样的:范先生必须经过纸箱旁边,才能走到他死亡的地点,而且过了纸箱只要再走两步,距离非常之近。”得到A探长的首肯后,“你看,多么巧妙!他用纸箱把紧贴着楼外墙的那块空地给占上了,范先生自然不能再走了,要走就得从纸箱边上走。而且你说过,纸箱堆了好几层,很高,应该过人了吧?而途经其下的路人,可不知道里头是空的,面对这种比自己脑袋顶还高的大型堆积物,一般人都会下意识地再躲开点,想着‘可别倒下来砸着我’,这样他和楼相距就更远了些,就踩到了会被砸死的那条水平线上。然后,就是再走两步的事儿,谁也不会在这么短的距离内突然拐一个大角度,于是,自然而然地,他走到了那预设的宿命之点上。”
      我的两条验证,A探长早已记完了,现在正用笔无意识地在本子上划着横横竖竖的线条。
      “可是,箱子是案发当天才带进来的。作为案件可行的这么重要的前提,之前不曾测试过一次,到底能把人驱离多远,哪儿就掌握得这么恰到好处?”
      “做这么大动静的测试,不怕太嚣张吗?而且,这种‘路人会离纸箱多远’的数据,非得在这个小区收集吗?在别的地方一样可以完成吧。”
      A探长骤然停笔,笔尖荫出一轮黑迹。他缓慢地眨着眼睛,中肯地点着头:
      “确实,如果他按照你说的,做了这些前期工作的话,这种手段的成功率一定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你再能给我一个理由,凶手选择这种麻烦手法的理由,我就会深信不疑。”
      “这个理由,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现在说了,无疑会破坏我这一套推理的整体性,所以,我将在后文中选一个恰当的时机告诉你。”
      “好吧,那我先在心里记着、存疑。”A探长最大限度地包容了我的任性,“不过,你鸡零狗碎说了这么多,也该给我点实质性的进展了吧。”
      “这个嘛,在触及核心之前,咱们还需要进行一个小小的确认:现在,犯罪手法如上所述,就是这样的,而凶手呢,就是这个人——这都是线索显示的。而我现在要问,这些线索,是真是假?会不会是伪造的呢?这个人和这种手段的谋杀,真实存在吗?”
      A探长的眉毛狠狠一跳,跳得都比头顶高:
      “我没听错吧?你旁征博引,劝导了我这么半天,告诉我这里可信、那里可信,最后来一个‘它们根本不存在’?你忽悠我哪!”
      “不,我的意思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案子可能是一场组织严密的DFKC?”
      “对不起,请说中文。”也许A探长只知道KFC。
      “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推理名著,其精髓在于‘所有人都是凶手’。”
      “你说什么?难道那些证人拧成一股绳蒙蔽我们,其实是他们合起伙来杀了范先生?可他们有什么理由这样做呢?”
      “看看你那些证人,都来自那个小区,全体对开发商和物业怨念冲天,情节轻些的不住抱屈,母亲和女邻居是诉讼积极分子,律师更是这场明显誓不两立官司的直接负责人。可见,他们对这次拆迁的黑幕恨之入骨。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他们在调查中得知,范先生和负责人沆瀣一气,廉价霸占了本该属于拆迁户的房子,等于侵害了他们的集体利益时,他们会不会决定联手进行一次正义的行动,把范先生给‘敌、皑芙、kei、sei’了呢?”
      “那他们要怎么做呢?”
      “也许就是那位领先范先生回家的母亲,她在四栋楼诸多邻居的邀请下,利用他们家中的盆栽练到技巧娴熟后,抓住了那天的好机会,飞速行走紧赶慢赶,到家开门奔上阳台,一掌推落了‘凶器’。”
      “然后隔壁给她作不在场证明?可如果她去过阳台,旁边屋里的俩孩子会没察觉?”
      “你沉迷电脑游戏时,真实世界还存在吗?”
      “可是,如果这一切是串通好的,那律师为什么要节外生枝?如果不是他说楼顶上有神秘人,这本来可以是一场意外。”
      “既是意外,就要赔偿。谁赔?花盆是谁家的谁赔。一群人共同策划了一件事情,事成之后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能置身事外,只推出其中一个去蒙受重大损失,这样的团结是不稳固的。还是凭空捏造一个莫须有的人物来顶罪,更能把大家撇清些。这种手法很古典,透着一股岁月的芬芳。在侦探小说发展初期,那时的作者总是喜欢把令人发指的血腥暴力案件伪装成闯空门的强盗杀人,并习惯性地把罪责推到根本不存在的人身上。”
      “根本不存在?!”A探长的表情很狰狞,“那那么多线索……”
      “如果是证言,都是砌辞虚构的;如果是证物,都是刻意布置的!”
      “可摄像头真的拍到那个人了!”
      “两毛钱从劳务市场雇来的。”
      “就为了混淆视听、把戏作真?可柠檬小姐也看到他了。她有什么理由参与这个计划?”
      “也许在那个小区被潜规则久了,和当地住民混出感情了?嘴别张那么大,你要咬我一口啊!刚才是我信口胡说,但是,你难道没有留意一个巧合?人类分工明确,各行各业,林林总总,故有三百六十行之说。所以,每当一篇小说中出现两个同职业的人时,你都要多个心眼:他们是不是同一个人?尤其在这么一篇虽然目前已经超了字数但仍可称‘短篇’的文章里,居然就有两个律师,你有没有想过,你们的望远镜证人很可能就是柠檬小姐身边衣冠楚楚的绅士?她和凶手集团的联系,这不就找到了?”
      “可是,助理小姐也见过某人哪。难道领范先生工资的她,也会跟着这帮人一起抽疯?”
      “你别忘了,那律师是个帅哥……”
      “长得帅也不能当饭吃啊!”A探长咆哮着抢白我,“我拿脑袋跟你担保,这俩律师绝不是一个人!我们那证人,长得跟车祸现场似的!要不是他有这么体面的职业、遇事立刻安慰爱人的温柔、不年不节就烛光晚餐看歌剧的浪漫,他根本就娶不到老婆!告诉你说,我已经忍了你们这些推理迷很久了。以前那些人,我是留着面子呢,客气一句‘真有想像力的推理’,但到你这儿,我得说,‘这简直就是胡扯’!”
      “不要发火嘛。”这个人很没定性,“虽然集团犯罪、豪华阵容、大制作的构想是个极小的概率,其实我自己也不相信,但为了逻辑的完整,总要意思意思排除一下,以示严密。再说,这篇的主题是‘反推理’,那些奇招怪招,我不敢不防哪。索性说出来,大家哈哈一笑,省得那么沉重。”
      唉,可叹此人贵为探长,却不晓得什么叫滴水不漏,更听不出人家什么时候在开玩笑。既然你不欣赏我的幽默感,既然你敢把在之前十几个人那儿攒的那点邪火儿都发泄在我身上,我就让你看看啰嗦女王差强人意——啊不,华丽丽的推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对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