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第 28 章 ...

  •   以前上学那会,很喜欢西方文学,因为感觉很舒服,西方文学虽然是基于生存之上的,但是它的主要价值观终究是为了追去自我价值的体现,以及对爱的追求,所以每次读完,都感觉心灵很是充实,感觉完成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完美体验。就算最后主人公什么物质也没有,但是也会有充足的爱在结尾等着他,或者进一步的精神成长等着他,对他的灵魂完成了洗礼。
      但是中国的文学就完全完全不一样,真真看的心的憋屈,甚至难受,说难听点就是有点禽兽。
      我不懂为什么要永远呈现出集体大于个体的这种文化价值,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完全对一个人进行非人的折磨与绞杀,活活把一个人折磨到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这对于21世纪的我,是完全没法认同的。
      我不懂为什么有些作家很喜欢写性,就是单纯的□□,不停的在那里写□□,对就是□□。如果你写为了爱而去做也行啊,为什么就偏偏要写的那么禽兽化,仅仅就是为了满足□□而去做,不停的把□□完全呈现出来,不带任何的修辞,真的极其恶心。
      我不懂为什么,有些作家写文那么冷血,写主人公的孩子死了,就当小狗一样埋了,毫无悲痛,继续活着,好像一点人情味也没有,还是说,死个人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
      我一直接受不了这样的文化。
      但是现在我好像慢慢的理解了,
      也不知道对不对,毕竟,我还年轻,读的书还少,还有很多中国作家的书都还没有读过。
      仅限的认知里,让我隐隐的意识到,中国文化精神是以生存为第一位的,只要还有一口气活着,那么就有值得活下去的价值,哪怕你感情失败,身无分文,受尽凌辱,或者,一无所有,但是你只要还能喘气,你都值得活着。
      所以,为了生存煮人吃的都有,为了生存,灭人伦的都常见,或者普遍的很。
      它不像西方文化,必须灵魂得以升华,实现自我价值,弄一套什么精神需求的各种层次来判断自己这一生是否有意义。
      而中国文化里,人这一生的意义就是活着,就只是简单的活着两个字,这就是中国文化最直接的价值导向,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文化。
      所以我突然间有点感叹了,为啥子鲁迅拿着丰厚的稿费,要在一个大伙们吃不饱饭的民国,战火纷飞的民国,甚至想煮人吃的民国,要去骂中国人的劣根性,有什么可骂的呢,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活着才是永恒的价值导向,这才是中国精神,人的劣根性什么的,在生存面前又算个什么呢?
      当然鲁迅对中国人的人性刨析,自有他存在的价值,读者看了也可以变得通透,算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的学习,不至于活在童话世界里。
      但是在我此刻的心里,我觉得鲁迅真的没必要那么大怨气,在一个以生存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里,有素质是一种个人选择,就算没有素质,只像一个动物一般麻木无情的活着,也是无可厚非的。
      很多人活到中年的时候,都是只有一个想法,送走老的,养大小的,然后这一生的任务就完成了,就可以结束了,对于他们来说,什么人生价值呢,人生价值是什么呢,无非就是生存和繁衍,活了半辈子,终究还是回到了中国文化最本质的生存价值上。
      我们现在总是沉迷在西方那套精神追求里,是不是有点偏离主题了,但是如果我可以选择的话,我觉得我自然还是希望像西方人那样实现自我价值,活出自我,无悔这一生,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若是不能实现,只能活得像个动物一样,仅仅满足食色而已的话,那么也应该心里平衡,而不是觉得毫无意义,毕竟我是一个中国人。

      2021年9.7号记录,也不知道以后的想法会不会变,变肯定是会变得,人的想法哪能一直维持原状呢。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