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可叹流年似水声(楔子) ...

  •   2001年春天,当28岁的杜晶听到电视里校园歌曲演唱大赛上,京宸大学一群未脱稚气的男生女生在合唱《白衣飘飘的年代》时,已颇有白头宫女话当年之感。她1993年入的大学——已是八年流转了。倘若不是七岁才上小学,中途又休了一年的话,恐怕这种对时光飞逝的感触会更深刻。
      早在1998年,当网虫还是无比时髦的名词时,杜晶就领风气之先,在京宸校内局域网上读了风行一时的《北京故事》。那时,BBS只局限于部分科技发达的高校,还要用猫拨号,那声音嘀嘀的,不紧不慢,经常罢工,折腾着586计算机前急得抓耳挠腮的学子的耐性。现在说起来,杜晶觉得自己真是白头宫女。后来她发现自己只是对与校园生活相关的网络小说比较沉迷。到底还干净些。然后她又想起来了那些永不能实现的青春的梦。撤了吧!
      …….捍东在“临时村”焦急地等着不知生死的蓝宇那一幕带有极度传神的时代感。在那一刻,极端自私,天生会来点虚情假意的捍东倒真的想和蓝宇过一辈子。
      她穷极无聊的时候偶尔推想,《北京故事》里,蓝宇是1987年入的大学。那一年她正休着初一的学,窝在家里。大学迎新的旗帜花花绿绿,就在校门口飘扬,她家住在校门后面一幢底层人家带小花园的红色单元楼里。听到大喇叭慷慨激昂的鼓动,不知新生感动了没有,反正她先热血沸腾了。
      那时的她满世界找革命小说看。她瘦瘦的,穿得随随便便,神情非常严肃,丝毫不懂得变通。她偷偷把政治课本对“祖国”的定义一笔一划地记在硬皮子笔记本上。因为害羞,把这满是摘抄、读后感的本子满世界乱藏:大衣柜里,书架底下,哥哥一堆邓丽君磁带后面……那时,常青藤爬满了京宸大学图书馆的红色旧砖墙。那些老书静静地躺在书架的最底层。记得离图书馆不远的操场上经常进行足球赛,男孩子们此起彼落的加油声隐约传来,向静水里投入青春的味道。那也是春天的味道。图书馆的窗子都是绿色的木格窗,因天热被推开了半扇,窗里窗外,四处都荡漾着薄荷般清凉的气息……她把书捧在胸前,先深深地吸一口气,再小心翼翼地揭开粘在一道的书页。每揭开一张,都会闻到淡淡的臭气。那是蠹虫留下的气味吧?她仔细浏览着剧本目录,像在拜访久违的朋友:《聂耳》《董存瑞》《母亲》《女篮五号》《永不消逝的电波》……她无数次被里面朴实简短却蕴藏着无限力量的语句所感动。她以为这就是中华语言的最高境界。——“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可爱。古老的长城呵,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真不知道,一个人没有母亲,该怎么活?”……
      她还挺激动地想,六年后我也将迈入大学的门槛。六年!何其漫长。她几乎等不及。谁知道后来多少个六年如流水般说过就过。现在的时间好像是以五年六年扎成捆把子随便一丢就抵一天似的。那个记满密密麻麻清秀的蝇头小楷的硬皮本子早不知跑哪里去了。网络已经一统天下,她几乎不握笔。不写字了,好像也就丢了灵魂。
      离大学毕业时她初读网络禁书又是17年过去了。捍东的孩子都成了人,蓝宇的骨早化了灰,可拜文学之功,还有那么多人惦记着他。他绝不会是电影里的样子。在高校活了大半辈子的杜晶相信自己的敏锐直觉。
      这世上有痛的何止她一个。现在的社会,压力山一样大,人人都浑噩。早毕业早工作的,在经济上还是庆幸的。又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现在请搬把椅子,听杜晶谈谈他们这一代的故事。一些渐渐浮上水面的故事。老古董似的故事。不知是东西廉价,还是时光太不值钱。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